衢州,正在点燃一个新引擎!
政企院校同频共振、高能级创新平台渐入佳境、科技成果让人瞩目、雁形人才梯队渐次形成、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三衢大地畅流涌动着一股激情与豪气,那就是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持续发力,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需要阳光雨露、良好创新生态,这一切,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也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回眸2023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
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聚焦“五链融合”,全力推动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在体制改革、平台建设、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我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浙大衢州“两院”产教融合的理念和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获评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A档……
一个区域的科技实力提升,既有基因秉赋的因素,更离不开体制创新,去年衢州在全市开展的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创新”改革工作,获得了省科技厅和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支持。选取“爬坡上坎”关键期的龙游县、江山市,作为县(市、区)改革攻坚试点,探索山区26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衢州模式。相关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列入省级层面试点。
作为全市域山区26县的衢州,去年我市积极争取一批省级示范试点。“串联产学研、并联校地企——衢州市探索打造科技支撑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入选省委组织部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个“一号工程”第一批典型案例。龙游、常山、开化三县入选省科技特派团试点。
我市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改革试点。组织浙大衢州“两院”承接“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2023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探索建立人才科技领域尽职容错免责机制,切实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
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院校揭榜,产学研协同创新。去年我市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32项,财政补助经费5500万元,同比增长37.5%。华友新能源、中宁硅业等5家企业的研发成果上榜省级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需要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去年我市加速打造“衢动力”品牌。举办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和“双百千万”专项行动,打响衢州品牌。校企“双走进”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78场,与企业签订横向技术合同276项、金额达1.33亿元。推进省金控集团、衢控集团分别与浙大衢州“两院”组建高能级平台科创基金,总平台基金规模20亿元。
2023年我市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省第二方阵!这一年里,衢州科技创新让各界广泛关注的一大亮点,就是院士专家高层次团队纷至沓来:
成功引进了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等院士团队,先后成立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增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综合实力。
春暖花开时节,喜讯频传: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的《高碳行业低碳燃料/原料替代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面向绿色化工的CO2/H2膜催化转化及放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省“尖兵”“领雁”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实现新引进研究院科研开门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申报的浙江-西班牙先进材料产品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获评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打造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五大要素缺一不可,即水、土地、电力、现场技术工人和高度人才。既要有专精特新的高端人才,也要有优秀的技术工人,去年我市积极推进“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打造中试创新“试验田”省创新深化第一批试点,到目前为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组织学生实训10期487人次,组织四省边际企业技术人员培训82期3488人次;入驻中试项目25项,孵化引进7家企业,招商引资模式迭代升级。
4月10日,走进大晨显示技术(衢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衢州大晨”),公司副总经理徐志欣喜相告:“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突破1亿元,达1.1亿元。”
LCM液晶显示模组、CCFL冷阴极荧光灯、HDR高动态范围图像……在衢州大晨,一个个专业术语让人心潮澎湃。
全球平板、笔记本电脑整机市场年产约为2.4亿台。衢州大晨从杭州起步、在深圳发展,最终落户衢州,正是抢抓了新型显示行业发展“低功耗、低蓝光、可回收、超薄、MiniLED(直发光)”等新趋势,致力于显示产业链的上下游垂直整合。“经过多年的技术深耕与沉淀,公司集行业内从整机到LCM部件,再到背光源,已搭建出一支专注于高品质、高效率的显示屏产品研发团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相告。今年企业向着营收10亿元目标迈进。
今年1月至2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78亿元,增速23.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65%,迎来“开门红”。
这是继202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7%,位列全省第二之后,我市科技创新的最新成绩单。是向新而行,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产研合作,厚植创新发展新沃土;育苗成林,构建科技型企业发展新态势的结晶。
加速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不断推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抢先布局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吸引了吉利、鹏辉、一道、拓烯等一批头部企业落地生根。在项目决策阶段,科技部门把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是否达到3%作为重要依据,2022年、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保持高位增长。随着前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的达产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逐步实现提升。
企业要发展,政府加把力。2023年我市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面强基”工程,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4家。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我市推行企业首席技术官制度,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4家。2023年,开展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81.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22亿元,增速15%,全省第二。今年首季度公布的2023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率、增长率均位居全省前三。
衢州,从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起步,经历“五院”(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之后,2023年,我市高能级科创平台一举迈入二位数时代。目前,我市已集聚化工领域五大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与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共建6家创新研究院,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做大做强产业,离不开智力支撑。2023年,我市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蓄势赋能。今年,我市与复旦大学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激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动能,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
去年,我市氟硅钴新材料、空气动力装备、高性能纸及纤维复合新材料三家省级产业创新综合体年度绩效被评为优秀,优秀率居全省第一。
2023年,全市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00余场,组建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29家,达成横向合作419项,合同金额超1.8亿元。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与巨化集团合作成立“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流延膜缺陷检测、高速颗粒缺陷检测、石蜡分离与振动筛液位智能检测等4个“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目前核心关键算法完成构建,相关设备进入测试,在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以上。
政企院校同心同向、双向奔赴,建立“研究院+高校+企业”协同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释放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转变,2024年,衢州再出发!
部分图片来源:柯城发布、衢州智造新城
来源:三衢客户端
编辑:洪杭萍